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是由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1 年来,中国科大先研院累计孵化企业超过三百二十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约百家,瞪羚、雏鹰等高成长企业超过50家……作为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先行者之一,中国科大先研院是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又是如何催生更多“科创英雄”的?日前,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进行了探访。
依托平台优势促进成果转化
(资料图)
提到量子技术,很多人已不再陌生。近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正式发布2023年第一批安徽省首版次软件入选名单,由中国科大先研院孵化的企业安徽华典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基于“智慧社区”场景研发的“量子安全智慧社区系统 V1.0”成功入选名单。
此外,在先研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创造性地将粒子物理实验前沿基础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引入到海洋地震物探装备的研制中,实现了高精度深水油气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装备的国产化,塑造出一条自主化高端海洋物探装备产业链。
科研团队依托并发挥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优势,创新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成立应用工程技术中心,组建由科学家教授牵头的专业化专门化研发团队,打通了传统校企合作的“堵点”,为产业链凝聚了队伍、留住了人才。
创新机制助力企业发展
2020年2月,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中国科大成为全国试点单位之一,提出了“赋权+转让+约定收益”创新模式,实现成果转化从“分粮”到“分田”的重大突破。
来自先研院的博士后研究员李鲲有着深刻的体会。从中国科大博士毕业后,他选择加入中国科大先研院信息智能创新中心,致力于碳排放监测装备和监管平台研制。
2020年9月,国家明确提出“双碳”目标,中心紧随国家战略,迅速调整主攻方向。科研团队不断攻关,在2021年建成了一套以自动、在线、现场碳排放监测技术为核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碳排放监测系统,并通过中国科大持股,成立了一家做设备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系统集成和销售的公司。
在李鲲看来,中国科大先研院不仅帮助他们团队对接了皖能集团在马鞍山的一家电厂,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用户场景平台,同时在公司股权设计、架构搭建以及资金支持环节不断提供支持。目前公司运营一年多来,系统已在不少龙头工业企业落地运行,表现良好,帮助企业对碳资源及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节约了相关成本。
为成果转化“松绑助力”
如今,中国科大先研院组建了一支具备知识产权运营、技术、法律、投资专业技能的技术经理人团队,从公司股权设计、架构搭建到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团队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科大先研院科研部副部长朱艳婷介绍,在资金支持方面,初步形成先研院、技术经营团队、企业和VC/PE共同参与投资的格局,对于院内研发平台,先研院在资金方面给予多方位支持。
此外,在人才激励角度,对研发机构聘用人员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各类人员的绩效工资、项目奖励可在该研发机构项目经费中列支,项目奖励上不封顶。聘用人员可在先研院参与自然科研类自主职称评审(不含工程师序列)。
中国科大先研院将以“科大硅谷”建设为契机,在实验室建设、项目投资(注资),以及吸纳优秀人才团队/校友、项目入驻等方面不断发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助力”。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编辑 许正文